根據(jù)下面材料,完成作文。
課堂上,同學們讀了梁遇春的散文《途中》,老師說:“無論人類國家社會,還是學校家庭個人,我們總是在途中。你們對‘在途中’有哪些思考呢?”
一個學生說:“沿途佳景是迷人的,要學會領受那些額外之得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GBJ答案圈
一個學生說:“途中的誘惑太多了,唯有心無旁騖,才不會誤入歧途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GBJ答案圈
一個學生說:“途中的誘惑與困惑也不是沒有意義,就算中途易轍,也有可能另辟蹊徑啊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GBJ答案圈
……
你是怎樣看待或面對 “在途中”呢?請以“也說‘在途中’”為題,聯(lián)系現(xiàn)實生活,自選角度,寫一篇議論文。
要求: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內(nèi)容或套作梁文;論點明確,論據(jù)充實,論證合理;語言流暢,書寫清晰。
范文:
也說“在途中”
人生途中,大多數(shù)人都在朝著目標奔赴——或金錢,或地位,或幸福。然而這目標之外,途中的見聞才真的構成我們的人生。這“在途中”,才是真正需要我們的珍惜與鄭重所在。
一味追求“終點”,會使人忘記途中的風光。這個終點的目標是易變的,就如很多人為事業(yè)與前程努力,待想起心中真正在意的家人,卻發(fā)覺“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待”,最終失去心中所求,也誤了本可以與家人共度的途中。
這并不是說要放棄追求目標與理想,而是在一條追夢之路上,我們該在意的恰恰不是“夢”而是“路”,因為“途中”才是塑造我們,決定我們是誰的。李白詩仙的超逸瀟灑,決不來自于他對仕途的向往,而是來自他少時受“鐵杵成針”的啟迪所付出的努力,更來自他游歷名山大山途中所收獲的閱歷與想象力的培養(yǎng)。同為唐代,杜甫歷經(jīng)離亂、仕途坎坷、國家動蕩的人生之途與李白迥然不同,也造就了他心懷天下悲憫蒼生的人格。李白與杜甫均求仕不成,他們的夙愿未能得償,但他們不以此而鉆入牛角尖,而是著眼中人生途中或美好開闊的風光,或蒼生百姓的疾苦,于是一個醞釀出謫仙般浪漫絕世的才情,一個煎熬出圣人般攬?zhí)煜鹿沤竦鸟鎽研亟蟆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GBJ答案圈
當今國家的發(fā)展日益蓬勃,卻有不少人在途中深感迷茫,似乎自己無法為國家、社會的發(fā)展助力,眼前展開的只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與庸庸碌碌的一生,既無李白才情,又無杜甫胸襟,當何為?
請看途中。誠然,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夢寐之地,但只要人始終在途中,汗水與腳印會鐫刻下我們前行的意義。除了站在潮頭、山巔的人,還有太多人過著平凡的生活,就像一株小草,但沒有小草對腳下的扎根,就沒有樹木賴以生長的原野,沒有小草珍惜光陰地孜孜釋放出氧氣,就沒有動物們的繁衍生息。正因小草鄭重地對待腳下的路,這片原野才生機勃勃。一株草,就如一個人,似乎不起眼,但正是每個在途中的人,他們珍惜生活,走好了每個平凡的“途中”,才使社會得以前進。這份組成性的重要無可替代。
木心說,縱然是無底深淵,下去,也是前程萬里。只要在途中,便是去路可待,來日可期。清惜眼前的路,清重腳下之行,因為這途中之路,便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。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