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(jù)要求寫作。
本試卷閱讀Ⅱ的材料二中說:“人類本來是藝術的,本來是富于同情的。只因長大起來,把這點心靈阻礙或消磨了。”
你是否同意上述說法?請寫一篇文章。
要求:選準角度,確定立意,明確文體,自擬標題;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;不得泄露個人信息:不少于800字。
范文:
“長大了”就“消磨”了嗎
“少事武皇帝,無賴恃恩私。身作里中橫,家藏亡命兒·····字都不識,飲酒肆頑癡?!比绱祟B劣之徒,后來居然“立性高潔,鮮食寡欲,所至焚香掃地而坐” ,而且影響深遠,他就是大詩人韋應物。他的成長史可謂“奇葩”,一個“天性頑劣”而文學藝術天賦并沒有因為“長大了”而被阻礙或者消磨,相反在唐詩的天空斑斕閃爍。
這說明什么?人的成長是復雜的,其“藝術”的天性,未必“只因長大起來,把這點心靈阻礙或消磨了”。
畫家熊慶華就是一個鐵證。年幼時,他的繪畫天賦并未被父母所認可,反而被視為“不務正業(yè)”的搗蛋孩子。雖然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藝術夢想,但他卻不斷受到親友的冷眼和專家的質(zhì)疑,甚至被勸退,讓他回家務農(nóng)。然而,熊慶華并沒有放棄,不斷探索自己的繪畫技巧,經(jīng)歷了各種艱辛的打工經(jīng)歷,只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到自己熱愛的藝術創(chuàng)作中。他在與命運搏斗的過程中,從不妥協(xié),終在藝術的天地里綻放了自己獨有的絢爛。
同時,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和嘆惋,許多孩子的藝術天賦,在“長大”的過程中,日益萎縮,甚至蕩然無存。
“仲永生五年,未嘗識書具,忽啼求之。父異焉,借旁近與之,即書詩四句······自是指物作詩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觀者?!笨芍^神童,文學藝術的稟賦非常人能及。但結果如何?“又七年,還自揚州,復到舅家,問焉,曰:‘泯然眾人矣?!狈街儆捞熨Y聰慧,“長大了”卻“泯然眾人”。我們不禁要問,這是為什么呢?
透過現(xiàn)象看本質(zhì)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一個人的“藝術”的天資稟賦,在其“長大”后是否被“阻礙”或“消磨,與其所處的社會環(huán)境有關,也與其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息息相關。
少年頑劣的韋應物,為什么“長大了”成為詩作不凡且影響深遠的大詩人?天賦異稟的方仲永為什么“長大”后卻成了“泯然眾人”的凡夫俗子?究其根源,社會環(huán)境也,個人主觀因素也。韋應物在身存環(huán)境惡化(安史之亂,家道變化)后,“折節(jié)讀書”,“冥然物外”,世道時局的變化,恰恰成了激勵他努力學習、釋放藝術天賦的有利條件,為他提供了藝術的滋養(yǎng)和放飛才華的機會;而方仲永呢?“邑人奇之,稍稍賓客其父,或以錢幣乞之”,日日隨其父,四處晃悠,享受這“紅利”,學業(yè)荒廢------社會環(huán)境的優(yōu)越恰恰成了“溫床”,他躺在這溫暖的床上,天賦日益消磨,最終“泯然眾人矣”。
“人類本來是藝術的,本來是富于同情的”,“藝術”天性也好,“同情心”也罷,是不是老天賦予的,我們暫且不究。但后天的環(huán)境至關重要,個人的作為同樣不容小覷。對“藝術的發(fā)展”或“同情心的富有”來說,它們就如船之雙槳,鳥之雙翼,都不可或缺。
備案號:鄂ICP備17009702號-1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