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
據說人道主義的產生最早源于這樣一個念頭:
“如果身在痛苦的那個人是我呢?”
人道主義一詞的出現便因其人類范疇而具有天然的世界性,一旦基于此角度出發(fā),便意味著短暫摒棄個人的私人恩怨,僅以對方是否為“人”,是否處于困境為唯一指向。而處于7、8級地震中的土耳其顯然符合這一要求。
孔子曰:“以直報怨”,即以公正符合法理的態(tài)度對待恩怨。土耳其政府的過錯不應牽扯到土耳其人民。喪鐘響起,為每一人而鳴。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物質糾紛,當面臨牽扯到人的生命問題時,更不應以一種過往的視角評判當下,以全面仇視的態(tài)度一刀切之。如若今日中國于向災危之中的土耳其糾結“十個億的過路費”,那和當年的土耳其又有何異?正因為飽受過無端的欺凌,所以知恃強之罪惡而行助弱之善舉,因為遭受過難堪的偏見,所以曉尊重之足貴而以平等為真理。正如巨木為底下的人遮陰之時,并不思考哪日是否會被砍伐還是被助栽培,善心或惡欲的開端往往便來自于最初的那個行動,而那個行動的全部目的便是搏求善心的一個可能。
于那可能之下,等那一聲春暖花開冰面破裂的巨響。
作為一個擁有漫長歷史的國家,中國或多或少在歷史上與許多的國家有過直接或間接的糾葛,其中,又有許多成為了如今重要的合作伙伴,仇恨并沒有消失,而是成為了雙方共同的警戒、原則或底線,對歷史的銘記應成為前行的動力,而不是精神的內耗和負累,而在那冰冷的大國搏弈之下,總有一些矩暫的人間溫情,于歷史的余火盡處、留溫。
“義”“利”之辯是中國幾千年來的重要話題之一,但這真的難以兩全嗎?在施行了人道主義援助的時刻,貌似失去了金錢或“面子”,但卻收獲了大國的氣度和新的朋友、義是利的準則,利是義的動力,兩者相輔相成,相互推動。又換言之,施行人道主義援助并不是對中國權益的損害,而是讓中國以一種更昂揚的姿態(tài)前行,奮然不失大氣,理智不失溫情。
我們都是故事的構造者,自舊的故事里來,到新的故事里去。
述往思來,向史而新。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