氛圍感是在物質(zhì)日益豐富的今天,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體現(xiàn),它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(shù);但與此同時,如果脫離自身實際,過度追求“氛圍感”,就可能走向不切實際的享樂主義。
讀了以上材料,你有怎樣的聯(lián)想和思考?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看法。
要求:選準角度,確定立意,明確文體,自擬標題:不要套作:不得抄襲;不得泄露個人信息;不少于800 字。
范文:
弦歌不輟樂有度,縱情無休悔莫及
“鋒鏑牢囚取次過,依然不廢我弦歌?!薄叭?,應(yīng)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!”你看,困頓拮據(jù)的黃宗羲、顛沛不定的荷爾德林皆不忘在平淡的生命中增添一抹氛圍感,以成為王開嶺筆下“精神明亮的人?!碑?dāng)物質(zhì)生活漸漸富足,隨之而來的便是對高品質(zhì)精神生活的追求,而精神生活最鮮艷的色澤便是氛圍感。
從“氛”字的形體構(gòu)造上,我得到了啟發(fā):生活不易,但適度地從中“分”出身來,給自己以養(yǎng)心之“氣”,這,或許就是氛圍感的原本意義。
自辟竹軒,“暑天倦臥星穿過,冬晝閑吟雪壓摧”,這時光靜美的感動是詩人張镃創(chuàng)造的氛圍感;放下報紙,給朋友寫信,按時看日出,這是作家福樓拜擁有的氛圍感。日月經(jīng)天,江河行地,在每個人眼中莫不如此。心有意而性靈生發(fā),眼有光而千里可通,只可為智者道,難為俗人言也。生活的本真之美在每個個體的人生選擇中,是選擇置身于“君王忍把平陳業(yè),只博雷塘數(shù)畝田”式的長吁短嘆、嗟古傷今中,還是選擇置身于“松花釀酒,春水煎茶”式的愜意自在、隨心適性中?是心態(tài)的不同,而非生活環(huán)境的差異,使一些人未能擁有氛圍感,此可為一誡。
氛圍感如果應(yīng)用得當(dāng),便會如同王禹偁之黃岡竹樓、梭羅之瓦爾登湖,成為高于紅塵萬丈的此心安處,使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荊棘不覺痛苦,讓傷心之人有淚可落不覺悲涼。但如果我們不能“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”,那么,再多歡愉也只能滑向縱欲和虛無的深淵。
張愛玲曾引用西班牙格言:“肉體的愉快是短暫的;心的愉快是要變?yōu)榘С?;只有理智的愉快永遠與我們同在,直到最后。”如果說,氛圍感可以無限地生發(fā)出前兩種快樂,那么理智的愉快就要倚仗我們的自控和自持。細讀盧照鄰的長詩《長安古意》,我曾為“北堂夜夜人如月,南陌朝朝騎似云”的聲勢所驚倒,為“挾彈飛鷹杜陵北,探丸借客渭橋西”的少年所傾服,誰敢否認他們所創(chuàng)造的氛圍感呢?可是“節(jié)物風(fēng)光不相待,桑田海須臾改”,只有那些不沉迷享樂,情愿“年年歲歲一床書”的智者才能守得“南山桂花發(fā)”的清歡氛圍,從而成為精神世界的永恒強者。
前行路上,我們弦歌不輟,買桂花同載酒;未來途中,我們行樂有度,不道長安路遠。我們以氛圍感滋養(yǎng)心懷,不為靰羈所縛,終將迎來耿耿星河欲曙天。
備案號:鄂ICP備17009702號-1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(luò)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(wù)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(zé)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