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奮斗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界,還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?
請寫一篇文章,談談你對此的認識與思考。
要求:(1)自擬題目;(2)不少于?800?字。
解析:
材料關鍵詞有“我們”“奮斗”“改變”“世界”,作文中可以不出現(xiàn)明確的文字或段落來刻意界定這些概念,但寫作時應對核心概念有所分析和闡釋,并能在論述中保持概念內涵前后一致。以下概念闡釋作拓寬思路之用。
作文材料啟發(fā)我們思考:人類奮斗的目的,并非為了單一維度的存在,它既包含個人層面追求幸福、實現(xiàn)自我訴求,也蘊含社會層面推動進步、實現(xiàn)公平正義的愿景,更體現(xiàn)在精神層面反抗荒誕、創(chuàng)造價值的努力。這一多元而深刻的目標體系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,在奮斗中不斷探索生命的真諦,書寫人類發(fā)展的輝煌篇章。
范文:
《守護心中的星光》
午后的圖書館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:有人伏案演算高考試題,筆尖在草稿紙上劃出沙沙的聲響;有人捧著《平凡的世界》讀到眼眶發(fā)紅,悄悄把眼淚蹭在校服袖口。我們總被教導要"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",可當夕陽把教學樓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時,那些在跑道上揮汗如雨的身影,或許只是在守護某個簡單的愿望——比如考上心儀的大學,比如讓父母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歷史課本里記載著太多宏偉敘事。工業(yè)革命讓蒸汽機的轟鳴響徹歐洲,愛迪生實驗室的燈光照亮了整個時代??墒墙炭茣粫嬖V我們,發(fā)明交流電的特斯拉晚年獨居在紐約旅館,用面包屑喂養(yǎng)鴿子;也不會記載居里夫人在提煉鐳的寒夜里,怎樣把凍僵的手指貼在丈夫溫熱的掌心取暖。那些被鐫刻在紀念碑上的"改變世界"的壯舉,最初或許只是源于某個少年對著星空許下的心愿,某個母親想給孩子更溫暖的家。
記得高三開學典禮上,校長曾說起他年輕時在山區(qū)支教的經歷。破舊的教室里,孩子們把作業(yè)本翻到背面繼續(xù)寫字,鉛筆短得要用樹枝綁著才能握緊。二十年后,那些學生中有人成了建筑師,在縣城蓋起第一座圖書館;有人開了雜貨鋪,貨架上永遠放著兒童繪本。"我們沒能移山填海,"校長望著操場上飄動的校服說,"但至少讓山里的風,吹來了更多書的香氣。"
地鐵站口的賣花奶奶讓我想起《活著》里的福貴。她總是把三輪車停在梧桐樹蔭下,蒼老的手指將晚香玉編成精巧的手環(huán)。有次暴雨突至,她慌忙用塑料布蓋住花束,自己卻淋得透濕。路人要幫她收拾,她卻擺擺手:"這些花明天還要開呢。"在這個智能機器人可以寫詩作畫的年代,這份笨拙的堅守,何嘗不是對生命最溫柔的抵抗?
物理老師總愛在課上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,卻更常提起他晚年穿著拖鞋在普林斯頓散步的模樣。那個寫下質能方程的天才,會蹲在路邊幫小女孩解開纏繞的風箏線,會用小提琴給鄰居家的生日會伴奏。也許真正的偉大不在于撼動星辰,而是像他別在領口的黃水仙,始終相信"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"。
晚自習下課鈴響起時,我常望著教室窗臺上的綠蘿出神。這些不起眼的植物不需要肥沃土壤,只要一點清水就能蔓延出碧綠的瀑布。它們讓我想起《肖申克的救贖》里安迪說的:"希望是好事,也許是人間至善。"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的肖申克,但至少可以在放風時仰望星空,把磨破的褲管縫成一葉承載夢想的紙船。
最后一次模擬考作文題是"你心中的光"。我在結尾寫道:也許我們成不了太陽,但可以做一束蒲公英,在春日的墻角悄悄綻放;當風雨來襲時,把那些潔白的小傘兵護在掌心,等待下一個晴天。老師用紅筆在旁邊批注:"愿星光永遠在你眼眸閃爍。"這大概就是成長最美好的模樣——在認識世界遼闊的同時,依然小心守護著內心的微光。
備案號:鄂ICP備17009702號-1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